矿井通风系统智能化改造及其应用(中)(图文)

时间:2024-04-08 08:20:43  点击数:


2.2 传感器布局优化
      为监测矿井通风系统是否正常稳定运行,需要在各个采掘工作面安装风速、风压传感器,秉持安装设备少、监控范围广的原则,zui大限度满足装备多用的目的。通过分析风流路线、通风方式、断面形状和面积、供风目的等,将风压传感器 (FY) 和风速传感器 (FS) 按照图3 所示路线进行布置,发挥测点zui大功能。
 

图3 不同通风路线的传感器布置方式

      针对井下各地点作业内容与通风不同方式,尤其是在绕道车场、分支岔路巷道和联络巷等地点,需要安装传感器进行监测。此外,在 Y 形和 U 形通风方式的采煤工作面回风流侧也容易出现风流不稳定现象;在主要运输大巷、掘进工作面设置有调节风窗的风门前后,由于运输需要经常开启风门,容易导致风流扰动影响较大,产生局部风速、风压变化。这些地点均需要安装传感器加强监测。

2.3 智能决策与控制功能
      在构建智能通风监测系统前,通过对矿井所有巷道进行通风参数和有害气体实测采集,根据监测内容分类与功能需要,可在预警系统中预先设定安全指标的上限预警值。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指标时,按照自动化控制指令进行程序化操作,分级下达诸如自动反风、开闭风门、调整调节风窗扇叶角度、火灾信息监控报警等智能化操作,实现危险作业地点自动、无人化监管。

3 智能通风系统技术应用
3.1 工程概况
      某矿核定生产能力为 150 万 t/a,属于高瓦斯矿井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,井田范围内呈单一向斜构造,延伸方向为北向西,煤层整体为近水平,赋存倾角为 3°~4°,属多煤层开采方式。自上而下可采煤层为 1-2 上煤组、1-2 煤组、2-2 煤组、2-3 煤组、3-1 煤组和 4-2 煤组。其中 3-1 煤组和 4-2 煤组为全井田范围可采煤层,赋存稳定,煤层厚度为 3.7~6.8 m,平均煤厚 5.2 m;1-2 上煤组、1-2 煤组、2-2 煤组、2-3 煤组仅一采区和三采区可采,煤层赋存不稳定,平均煤厚 2.9 m。矿井采用一采一备布置方式,共 5 条掘进巷道。工作面煤层自下而上逐层开采煤层群,形成下保护层工作面。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,其中主副斜井为供风巷道,回风斜井为主要回风巷道。地面风机广场安装有 FBCDZ-8No30/2×630型对旋轴流通风机 2 台,可提供 140~286 m3/s 的额定风量,一用一备,接入双回路双电源供电。目前,经过通风阻力测定和实际风量核定,矿井拥有 8 321 m3/min 的总进风量和 8 413 m3/min 的总回风量,风机负压为 1 830 Pa。

3.2 升级需求
      为打造智能化矿山和高产有效矿井,需对现有通风系统和监测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。结合矿井现有条件,需要解决如下问题:①依靠人工监测方式效率低下,实测数据精度低,无法实现通风参数动态变化条件下的连续观测,反馈信息不及时,统计分析周期较长,不能满足数据参数的可视化工作要求;②无法有效掌握全流程、全 网络各地点路线的通风系统情况,存在监控盲区和漏检区域,尤其是安装有局部通风机的地区,可能存在串联通风和局部涡流循环风等现象,具有较高安全隐患;③通防部门技术管理人员无法准确掌握全部井下通风网络的准确数据,在制定调风优化方案时考虑不全 面,存在计划失真,通风线路不合理,盲巷和通风阻力较大,影响系统优化调整,甚至有些巷道不能按照生产需求进行合理调配风量,造成瓦斯积聚和风量不足现象;④ 在供配电硐室和车场配电点等安装有多组机电设备的区域,需要安排专职瓦检员或者以定点巡查方式进行瓦斯监测,既浪费人力,也无法确保在发生机电设备过载、短路引起火灾等灾变时,瓦检人员能够快速调度抵达现场;⑤ 当需要对配风地点进行调风时,仍需人工调整调节风窗和过风断面,无法实现自动调节。